2022年二级建造师《公路工程》案例分析练习题2
一、【背景资料】
某施工承接了一座中型桥梁施工任务。在施工中由于多种原因发生了几次质量事故。
事故1:某连系梁浇混凝土时由于模板施工问题,出现较多的蜂窝、麻面,质量较差,监理要求修复,造成直接经济损失(包括修复费用)15万元。事故2:由于某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,经取样检验达不到合格标准,需加固补强,从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万元。
事故3:在架梁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,造成主梁坠落,并致5人死亡,3人受伤,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。
问题:
1.公路工程质量事故分为哪几类?
2.分别分析背景中的三个事故属于哪种质量事故?
3.事故发生后编写事故报告应包含哪些内容?
参考解析:
1.公路工程质量事故分质量问题、一般质量事故及重大质量事故三类。
2.事故1属于质量问题;事故2属于二级一般质量事故;事故3属于三级重大质量事故。
3.应当包含以下内容:
(1)工程项目名称,事故发生的时间、地点,建设、设计、施工、监理等单位名称。
(2)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、造成工程损伤状况、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。
(3)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。
(4)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。
(5)事故报告单位。
二、【背景资料】
某施工单位承包了二级公路H合同段路基工程,本地区岩层构成为泥岩、砂岩互层,属于中硬石料,地表土覆盖层3m左右。由于本合同段石方较多,路堤均采用了土石路堤,施工前,应根据土石混合材料的类别分别进行试验路段施工,确定能达到最大压实干密度的松铺厚度、压实机械型号及组合、压实速度及压实遍数、沉降差等参数,施工中采用分层填筑,分层压实,压实选用自重不小于18t的振动压路机,土石路堤的边坡按土质路堤边坡处理。本合同段K17+300~K17+380公路右侧为滑坡,设计采用了抗滑桩与抗滑挡土墙的稳定措施,对流向滑坡体的地表水设置了环状截水沟排出,对地下水设置暗沟排出。石砌抗滑挡土墙施工中,严格质量检验,实测了石料强度、平面位置、顶面高程、竖直度或坡度、断面尺寸、底面高程。
问题:
1.指出土石路基填筑施工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。
2.针对该路段路堤填料,有何技术要求?
3.排除滑坡地下水与地面水还有哪些方法?
4.改正实测项目中的错误。补充实测项目漏项。
参考解析:
1.【参考答案】
"土石路堤的边坡按土质路堤边坡处理"错误。根据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》规定,中硬、硬质石料的土石路堤,应进行边坡码砌,软质石料土石路堤的边坡按土质路堤边坡处理,而本合同段的石料属于中硬石料。
【考点解析】
本考点出自2B311013填方路基施工一目,此题考察土石路堤施工技术的填筑要求及填筑方法。
根据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》规定,中硬、硬质石料的土石路堤,应进行边坡码砌,码砌边坡的石料强度、尺寸及码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。边坡码砌与路堤填筑宜基本同步进行。软质石料土石路堤的边坡按土质路堤边坡处理。
2.【参考答案】
天然土石混合填料中,中硬、硬质石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的2/3。
【考点解析】
本考点出自2B311013填方路基施工一目,此题考察土石路堤填料材料要求。
土石路堤填料应符合:
(1)膨胀岩石、易溶性岩石等不宜直接用于路堤填筑,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不得直接用于路堤填筑。
(2)天然土石混合填料中,中硬、硬质石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的2/3;石料为强风化石料或软质石料时,其CBR值应符合规范的规定,石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。
3.【参考答案】
排除地面水的方法:设置树枝状排水沟、平整夯实滑坡体表面的土层。
排除地下水的方法:有支撑渗沟、边坡渗沟、平孔等。
【考点解析】
本考点出自2B311022滑坡地段路基施工一目,此题考察排除降水及地下水的主要方法。
排除降水及地下水:
(1)环形截水沟
施工技术规范规定:对于滑坡顶面的地表水,应采取截水沟等措施处理,不让地表水流入滑动面内。必须在滑动面以外修筑1~2条环形截水沟。环形截水沟设置处,应在滑坡可能发生的边界以外不少于5m的地方。
(2)树枝状排水沟
树枝状排水沟的主要作用是排除滑体坡面上的径流。
(3)平整夯实滑坡体表面的土层,防止地表水渗入滑体坡面造成高低不平,不利于地表面的排除,易于积水,应将坡面作适当平整。当坡面土质疏松,地表水易下渗,故需将其夯实。坡面上有裂缝时,应将裂缝两侧的土挖开,宽度不小于0.5m,深度宜为1~2m,然后用粘质土分层填筑夯实;当坡面上有封闭的洼地或泉水露头时,应设水沟将其排出滑坡坡面,疏干积水。
(4)排除地下水
排除地下水的方法较多,有支撑渗沟、边坡渗沟、暗沟、平孔等。
4.【参考答案】
石料强度应为砂浆强度。实测项目还有表面平整度。
【考点解析】
本考点出自2B320041路基工程质量检验一目,此题考察石砌抗滑挡土墙实测项目。砌体挡土墙实测项目有:砂浆强度、平面位置、顶面高程、竖直度或坡度、断面尺寸、底面高程、表面平整度。
【打印此页】【关闭窗口】 |